浙江:从“强基”到“健体”夯实基层力量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晓晨在“七山两水一分田”的浙江,基层历来是气象灾害高敏感区域,也是气象灾害防御的“第一现场”。激活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神经末梢”,把气象信息传播到“最后一公里”,历来是浙江气象人努力的重点。...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晓晨
在“七山两水一分田”的浙江,基层历来是气象灾害高敏感区域,也是气象灾害防御的“第一现场”。激活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神经末梢”,把气象信息传播到“最后一公里”,历来是浙江气象人努力的重点。
浙江省气象部门多年来持续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从“信息源”到“传播节点”再到“社会公众”的预警信息快速有效传播通道,逐步建成了3.1万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浙江省人大颁布《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省政府先后修改《浙江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规定》、出台《浙江省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意见(试行)》,探索实行以县为单位的属地化气象预警信号发布,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增强了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近年来,全省气象部门着力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实现全省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全覆盖,累计建成7513个标准化村(社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浙江气象部门全面融入社会综合治理。基层防灾减灾责任人全部纳入预警短信名单,预警信息再传播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全覆盖”网格员职责,实现预警信息快速直达政府防御责任人,第一时间进村入户,减少传播环节、缩短传递时间。与此同时,积极面向基层开展气象科普“四进”活动,积极参与省政协“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全面增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和防范自救互救能力。
持之以恒,必有回响。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一经生成,即刻被立体的气象监测网捕捉,当地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台风动态、风雨影响,并将权威的气象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滚动传播给公众。在台风影响期间,各地各部门根据气象预报预警快速响应,所有船只回港避风、1.86万个建筑工地停工、706家旅游景区关闭、紧急转移安置126万人,与历史上的超强台风相比损失降至最低。
“在‘利奇马’登陆前,我每个小时都要刷看最新的台风路径图和风雨影响预测。”温州市苍南县“90后”社区志愿者李泉溢说。这几年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应对能力不断增强,灾前准备意识深入千家万户,这与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高效传播以及常态化的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密不可分。
(责任编辑:张林)